查看原文
其他

党史慕课 | 第24课 吉安所左巷的红色印记

北京民盟 2022-05-12


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讲话精神,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潮,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、市地方志办联合出品了《“北京党史”慕课》系列专题片。该系列片以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为准绳,与《中国共产党历史》《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》等党史权威著作对标对表,通过权威专家讲述,还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、使命、理想和情怀。 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,进一步开展好“学习中国共产党史·讲好多党合作故事”政治共识专题教育活动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,“北京民盟”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《“北京党史”慕课》系列专题片,供大家学习参考。

  第24课 吉安所左巷的红色印记  

1918年,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,做了一阵子名副其实的“北漂”。他的“北漂”生活到底是啥样子呢?我们来看看他的吃、穿、住、行。

咱们先说“行”。毛泽东的第一次进京之路可谓坎坷。1918年8月15日,毛泽东和萧子升、罗学瓒、罗章龙、陈赞周等20多名新民学会会员,离开长沙前往北京,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。他们的路费是找朋友借的,火车走到河南偃城,因为大雨冲坏了路基,一行人不得不下车想办法。第二天大雨停了以后,他们步行60多里走到了许昌,再从许昌乘火车,经过两天两夜才最终到达北京。

咱们再看看“住”。刚到北京,毛泽东先在老师杨昌济家住了几天。因为居住分散、和新民学会会员联系不方便,毛泽东又在景山东街的吉安所左巷8号租了一个小房子。房子很小,使用面积不到10平方米,典型的“一间屋子半间炕”。毛泽东在《新民学会会务报告》中说:“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,隆然高炕,大被同眠。”他后来在回忆这一幕时又说:“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,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。每逢我要翻身,得先跟两旁的人打打招呼。”

咱们再看“吃”。刚开始的时候,他们在外边小饭馆子里吃饭,价格不低,没几天就受不了了。于是他们又开始试着自己做饭,没有炊具,他们就用搪瓷面盆当锅。大米价格贵,他们就以面食为主,加上葱花、盐末,凑合着吃。有一次,萧子升做了一大盆面糊,口味太差了,虽然大家外出劳累了一天饿得不行,但还是难以下咽。房东是一位满族妇女,看到他们做饭的情景,就过来教他们发面蒸馒头。同院送水的老侯是山东人,也把自己的炊具搬过来,帮助他们做饭,和他们搭伙一起吃馒头就咸菜。

穿就更窘迫了。罗章龙回忆,他们“八个人只有外套两件,出门时轮流穿着。”入冬以后,冻得实在受不了,他们白天就到北京大学红楼图书馆阅览室里避寒。

艰苦的生活没有让毛泽东这些年轻人灰心,他们以苦为乐,奋发向上。也就是这段时间里,毛泽东读了许多从未读过的书刊,接触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人物,努力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,也奠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基础。

来源:北京组工网


推荐阅读

▶ 庆祝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盟员美术作品展即将开展

▶ 民盟北京市委启动“体教融合、体科融合”课题研究

▶ 视听 | 为你咏诵:《百年辉煌 》《我们的盟》

▶ 民盟通州区工委副中心支部正式成立

▶ 民盟北京市委2020年度述职评议结果通报表扬




请长按二维码

关注北京民盟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